處事態度的調整與適應
都說觀念決定態度,態度決定命運;今早的「晨鐘」再次提起這個主題,談到兩種態度,兩種人生;將心中的積怨再次挑起,是需要好好整理洗滌心中的「挫傷」了。
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問題和挑戰時,難免出現觀念與溝通的落差和爭議;有的人把溝通認為是「爭吵」,其實據理力爭的言語態度,旨在抒發各自理念,只是單純的希望能「異中求同」,達到一個合理的共識;那不是指責也不是得理不饒人,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:希望看事情的角度與做事情的原則,能站在不同角度適時感受對方的「理由」和「想法」,所謂的「禮數」和「原則」,都是可以協調的,如果不能設身處地,只是高姿態的表示:「沒這個禮…」,怎麼會讓人感覺到處理事情的誠心與善意?!
如何能在溝通後取得協調,讓彼此都能感受到一種沒有輸贏、沒有對錯,只有簡單的結論:就是一個被理解與被尊重的感覺而已;如果連這種起碼的心念都沒有,那還談什麼溝通協調?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:「得了便宜還賣乖」的強勢作風,凡事裝傻裝糊塗,彷彿一切都已塵埃落定,佯裝什麼事都沒發生,甚至在「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」後,仍不知檢討與不懂善後,那才是最讓人無法理解與容忍的傷害。真的讓人不齒,令人反感至極;這種自以為是的「老謀深算」,用在商場可以,用在待人接物的溝通協調上,任誰也都無法接受,也是對別人心靈深處最重的戕害。
文章中提到美國有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:人類可以藉著改變態度,進而改變人生;然而如何修習處世的學問?我認為:在能力範圍內,能為他人著想,有愛心不忘本,不重利輕義;除了自尊自重,更要懂得尊重別人,不鄙視他人,用真誠體諒的心與人相處;在一切平等的原則下,沒有分別心,沒有誰尊誰卑的區隔,這些觀念是我的處世規範原則與態度;以前擔任管理幹部,規範的教條多是較嚴峻刻板的,那也是因為「環境」與「觀瞻」因素使然;在數十年後,我想:當時的一些理念和要求,一定可以有一些讓我們在職場或家庭中受用的部份,在回歸社會的生存環境時,應該也有人因著這些經歷,使自己無論在何種場合或環境,都十分受用且享受「無往不利」的豐碩成果,由此看來:態度決定命運,如何思考與面對才是重點,如何調整態度適應環境,更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人生功課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