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鼓晨鐘的啟示(二)
享受孤獨
今早的暮鼓晨鐘談的主題是:享受孤獨。主持人用一慣悅耳的聲音讀出分享的短文:
很多人害怕孤獨,但是曾經看到一篇文章「享受孤獨」;作者提到魯迅曾給瞿秋白寫過兩句話: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;私事當以同懷視之」。文中提到魯迅交友廣闊,瞿秋白是政治家,都有一向生於寂寞之慨,可見得內心的孤獨感在人群中是多麼的普遍。
常言道:「相識滿天下,知心能幾人」?我們行走在熙攘的都市裡,陷入紛紛煩煩的事物中,疲於永無止境的交際應酬,但心裡卻總覺得空空然無依傍,於是有人提倡表達、溝通、理解,還是不如意事常八九,能與人言無二三;作者說這大概是人不但是有思想的動物,同時也是每個惱袋想著不同事情的動物,才使得心靈之聲,難遇知音的原因吧!作者形容:人與人之間經歷不同,需求各異,思想方法、接受能力,千差萬別,因此自成一體各行其事,誠然孤獨不是絕對的,但是與我們處處合拍之人,終生難覓,應該是大家的共識;孤獨是人世之常,如果能夠正視,就不是人際交往中的問題;偏偏我們總希望能有:「座上客常滿,杯中酒不空」的場面;意興闌珊者就隱居起來,以自我放逐表示對知己難求的抗議。作者也提到:其實人如果學會善用孤獨,就能免去許多煩惱;沈達夫的「瘋人夢囈」中有句話說:「在群眾中你生活在當時的時代,在孤獨中你生活在所有的時代」,被動的應付喧鬧和俗務,當然不如悠遊於科學文化和藝術史蹟。對於憤而避世的苦修者,作者介紹安東尼的「沈思錄」有一段勸慰的話不可不讀:「與其嚮往山林,不如退隱內心」。
一個人的心靈,如果思想寧靜,心境和諧,就是世界上最幽靜的地方,因此應該常常利用這個隱密的地方,在這裡把自己的品德刷新一番,使自己的悟性真實,不要有緊張和憂傷的氣氛,讓一切平靜的進行。
如文章中的提醒:我們常常在人際交往關係中產生一些誤解;以為人心應該是交融的、共鳴的,事實上對周遭的人事物,有期待是好的,但是心中還是要設「停損點」,面對孤獨也要有自我調適的能力;享受孤獨,對我而言是陶冶心靈的時間,是可以讓心情沉潛的時間,是可以開啟回憶咀嚼青春的忘憂時間;因此我不害怕孤獨,也無懼寂寞;尤其現今透過網路連繫的便捷,世界之窗任我開啟遨遊,真是何等快意與享受的樂事美事。
留言列表